服务热线:

I86-2967-566I

全国互联 无人机综合服务平台

专业负责高效,让资料递交等繁琐流程变得 SO EASY!

行业新闻

成都创新桥梁检测模式:无人机与无人船协同作战,效率提升超 50%

作者:星际之翼点击:3 发布时间:2025-04-26

2025 年 4 月 25 日,成都市城市道路桥梁监管服务中心今日启动 2025 年度市管桥梁定期结构检测,首次采用 “无人机 + 无人船 + AI” 协同检测模式,对成汉北路跨三环路跨线桥、九眼桥等 157 座桥梁开展全维度 “体检”。通过空中、水下智能设备与大数据平台的深度融合,桥梁检测效率较传统人工方式提升超 50%,标志着成都在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管理领域迈出重要一步。


一、“空水一体” 智能检测:从桥面到水下的无死角覆盖

1. 无人机:桥梁 “空中侦察兵”

在成汉北路跨三环路跨线桥检测现场,一架搭载 4800 万像素高清摄像头和 AI 识别系统的无人机腾空而起,以 0.1 毫米级精度对桥梁上下部结构、桥面铺装及附属设施进行立体化扫描。无人机配备的 AI 算法可实时回传影像,并自动标记裂缝、混凝土剥落、锈蚀等 60 余种常见病害,检测效率较传统人工巡检提升 50% 以上。

技术突破:

高精度成像:无人机搭载的中画幅传感器可实现 0.1 毫米级目标成像,配合三轴云台动态控制,即使在复杂气流环境下也能稳定拍摄。

智能识别:基于深度学习的 AI 模型可自动识别病害类型、测量裂缝宽度,并生成三维病害分布图,大幅减少人工判读误差。

交通零干扰:传统检测需封闭车道,而无人机巡检全程无需中断交通,单日可完成 3-5 公里桥梁检测。


2. 无人船:水下结构 “透视眼”

在九眼桥水域,一艘搭载多波束测深系统的无人船同步下水,对桥梁水下基础开展检测。该系统通过发射 127 束声波,可在 10 分钟内完成 1000 平方米水域的三维地形扫描,精准识别桥墩冲刷、基础沉降等隐患。

技术优势:

多波束声呐:单次扫描覆盖宽度达水深的 2-10 倍,相比传统单波束测深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

实时三维建模:声呐数据与定位信息融合后,可生成水下结构的高精度三维模型,直观展示冲刷深度、基础位移等关键指标。

复杂环境适应:无人船配备动力定位系统,可在流速 3 米 / 秒的复杂水流中稳定作业,替代人工潜水等高风险检测。


二、数据赋能:构建桥梁 “数字孪生” 健康档案

此次检测首次引入桥梁检测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多源数据的标准化汇聚与动态分析。

数据整合:无人机影像、无人船声呐数据、传感器监测值等实时同步至平台,形成 “一桥一档” 数字化健康档案。

智能预警:平台内置 67 个风险评估模型,可自动分析裂缝扩展速率、基础沉降趋势等,对超限指标触发三级预警。

决策支持:检测结果与养护计划联动,系统可自动生成维修方案并估算成本,例如某跨线桥的支座更换方案通过平台优化后,工期缩短 20%。


三、效率革命:从 “人工作业” 到 “机器换人”

1. 时间成本锐减

传统模式:人工检测需封闭车道,单日仅能完成 0.5 公里桥梁检测,且受天气影响大。

新技术模式:无人机 + 无人船协同作业,单日可完成 3-5 公里桥梁的全维度检测,且不受阴雨天气限制。

案例对比:九眼桥水下检测耗时从 3 天压缩至 8 小时,成汉北路跨线桥检测效率提升 60%。

2. 安全风险降低

人工风险:传统水下检测需潜水员近距离作业,年均发生 2-3 起意外事故。

机器替代:无人船与水下机器人完全替代人工潜水,2025 年检测季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

3. 经济效益显著

人力成本:单座桥梁检测人力从 15 人减少至 5 人,年度节省人力成本超 2000 万元。

养护成本:早期病害识别率提升 70%,预防性养护替代应急维修,年均减少养护支出 30%。


四、行业引领:成都模式的全国示范意义

成都此次检测创新被住建部列为城市基础设施智慧化改造典型案例,其经验已在全国 12 个城市推广。

技术标准输出:成都市主导编制的《城市桥梁健康监测系统技术指南》,成为全国首个针对桥梁智能检测的地方标准。

产业链带动:本地企业研发的多波束测深系统、桥梁 AI 识别算法等已实现产业化,2024 年相关产值突破 10 亿元。

政策支持:成都市将桥梁检测纳入 “智慧蓉城” 建设重点任务,计划 2026 年前实现全市 5000 余座桥梁的智能监测全覆盖。

相关标签:
推荐新闻
推荐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I86-2967-566I

上班时间

周一~周五:9:00~18:00

公司电话

I86-2967-566I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