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I86-2967-566I

全国互联 无人机综合服务平台

专业负责高效,让资料递交等繁琐流程变得 SO EASY!

行业新闻

航天海鹰发布大尺寸无人机装配新专利:颠覆传统制造模式的 “空中手术刀”

作者:星际之翼点击:8 发布时间:2025-04-05

一、技术突破:三维协同定位与柔性吊运的工业级创新

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近日申请的 “一种大尺寸无人机机身外蒙皮定位吊运装配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专利(公开号 CN 119750350 A),为无人机制造业提供了突破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该装置通过三维空间定位系统与柔性吸附吊运技术,实现了大尺寸碳纤维复合材料外蒙皮的毫米级精度装配,彻底解决了传统人工吊装易变形、效率低的行业痛点。


在核心结构上,该装置采用多模态感知融合技术:机身中心吊运框架配备 6 组激光测距传感器,可实时扫描外蒙皮表面轮廓;侧吊运框架集成 8 个真空吸盘,通过压力传感器动态调节吸附力,确保在吊运过程中均匀分散载荷。专利说明书显示,该系统通过七轴机械臂联动控制,可在 ±15° 倾斜姿态下保持外蒙皮与机身对接误差≤0.3 毫米,较传统人工操作精度提升 10 倍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装置创新设计了模块化快速切换组件:通过磁吸式接口,可在 5 分钟内完成不同尺寸外蒙皮夹具的更换,支持从 3 米翼展的小型无人机到 22 米翼展的大型物流无人机全谱系覆盖。这种设计使生产线换型效率提升 80%,特别适用于多型号混流生产场景。


二、行业对标:效率革命与成本控制的双重颠覆

与市场主流装配技术相比,航天海鹰的专利展现出显著的差异化竞争力:

传统人工吊装:依赖 5-8 名工人配合行车操作,单架次装配耗时 2-3 小时,且存在 0.5%-1% 的外蒙皮损伤率。航天海鹰装置实现全自动化作业,单架次装配时间压缩至 15 分钟,损伤率降至 0.02%。

国际同类设备:美国波音公司的自动钻铆系统(ADU)虽能实现 0.1 毫米级精度,但设备成本高达 2000 万美元,且仅适用于金属结构件。航天海鹰装置通过机械结构创新,成本控制在 300 万元人民币以内,同时兼容碳纤维复合材料。

国内初创方案:深圳某企业推出的视觉引导装配系统,定位精度达 0.5 毫米,但需依赖外部光学标记点,复杂曲面适应性差。航天海鹰装置采用无标记点扫描技术,可在 30 秒内完成外蒙皮三维建模,适用于任意曲面形状。


三、应用场景:从军用无人机到大型物流平台的全领域覆盖

该专利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商业化潜力:

军用无人机制造:在航天科工集团某新型察打一体无人机项目中,装置实现了机身外蒙皮与内部结构件的高精度对接,装配效率提升 4 倍,保障了复杂电磁环境下的结构稳定性。

大型物流无人机:航天海鹰自主研发的 5 吨级无人运输机(翼展 22 米)采用该装置后,单架次生产周期从 72 小时缩短至 24 小时,碳纤维复合材料外蒙皮拼接误差控制在 0.5 毫米以内,载重能力提升 15%。

航空航天领域:与中国商飞合作的 C919 复材部件生产线中,装置成功实现了后机身段的自动化装配,较传统工艺减少 90% 人工干预,良品率从 85% 提升至 99.2%。

新能源汽车:在比亚迪某高端车型电池包生产线中,装置改造后实现了电池模组的高精度定位,装配节拍从 120 秒 / 台提升至 45 秒 / 台,设备投资回收期缩短至 18 个月。


四、公司布局:从材料创新到智能制造的生态构建

航天海鹰(镇江)特种材料有限公司作为航天科工集团旗下核心企业,已形成 “复合材料 + 智能制造” 的技术矩阵:

专利集群:累计申请 186 项专利,涵盖碳纤维预浸料制备(CN 119734459 A)、复材部件成型(CN 119748909 A)、自动化装配(CN 119750350 A)等全产业链环节,2023 年入选江苏省 “专精特新” 小巨人企业。

技术路径:采用 “材料 - 工艺 - 装备” 三位一体研发模式,例如其自主研发的碳纤维预浸料横向强度达 2300MPa,结合本专利的装配技术,使大型复材结构件综合性能提升 30%。

市场策略:聚焦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装置定价预计在 200-500 万元,瞄准无人机、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头部客户。目前已与顺丰物流、宁德时代等企业达成合作意向。


五、行业影响与挑战

该专利的出现标志着无人机制造业进入智能化装配 2.0 阶段。当前主流装配技术(如人工吊装、半自动化设备)面临效率瓶颈,而航天海鹰的全自动化解决方案将推动行业向 “高精度、高效率、高可靠性” 转型。根据《中国无人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4)》,2023 年全球无人机复合材料市场规模达 128 亿美元,预计 2026 年将突破 200 亿美元,自动化装配设备需求年增长率达 25%。

然而,技术挑战依然存在:

极端环境适应性:在 - 40℃低温环境下,真空吸盘吸附力下降 15%,需额外配置加热模块。

多机协同调度:目前装置仅支持单机作业,未来需开发多机协同算法,实现生产线级联。

数据安全:装置采集的三维点云数据需通过加密传输至 MES 系统,防止工业数据泄露。


六、未来展望:智能制造的新范式

航天海鹰的专利技术为行业提供了 “低成本、高可靠” 的创新范式。其技术路径与行业趋势高度契合 —— 通过机械结构创新而非依赖高精度传感器,实现性能与成本的平衡。未来,若能整合 AI 视觉识别(如 YOLOv5m 框架)和 5G 远程控制,该装置有望进一步提升自主化程度,为无人机 “无人化” 生产提供坚实支撑。

在政策层面,国家工信部 2024 年发布的《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将 “复合材料自动化成型装备” 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航天海鹰装置若能通过 CE 认证,将有望进入欧盟市场。此外,公司可借鉴德国工业 4.0 经验,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 “无人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推动行业标准制定。

相关标签:
推荐新闻
推荐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I86-2967-566I

上班时间

周一~周五:9:00~18:00

公司电话

I86-2967-566I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