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I86-2967-566I

全国互联 无人机综合服务平台

专业负责高效,让资料递交等繁琐流程变得 SO EASY!

行业新闻

新农人黄敏引领印江无人机革命:从植保到多元应用的低空经济突围

作者:星际之翼点击:6 发布时间:2025-04-02

在贵州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广袤田野上,一架架植保无人机正以每分钟 800 米的速度掠过金黄的稻田,将精准配比的叶面肥均匀播撒。这一景象的背后,是新农人黄敏自 2020 年起深耕低空经济领域的成果 —— 全县无人机数量从最初的 4 台激增到 16 台,应用场景从单一植保拓展至吊装运输、地形测绘、禁毒巡查等多元领域,年收益达 5-8 万元,为山区农业现代化注入科技动能。


从 “试水” 到 “普及”:植保无人机改写农业生产范式

2020 年,当黄敏购入印江县首台植保无人机时,全县同类设备仅有 4 台。作为首批 “吃螃蟹” 的新农人,他敏锐捕捉到无人机在山地农业中的独特优势:传统人工植保每亩耗时 2 小时,无人机作业效率可达每小时 300 亩,且能避免农药接触风险,农药使用量减少 30%。在他的带动下,印江江凌农机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纷纷加入,截至 2024 年,全县无人机保有量达 16 台,实现水稻、油菜等主要作物病虫害防治覆盖率超 60%。

印江农业农村局的数据显示,2024 年全县 12 万亩水稻和 12.7 万亩油菜的统防统治中,无人机飞防作业占比达 40%,较传统人工成本降低 60%。木黄镇种植户田茂珍对此深有体会:“以前最怕病虫害爆发,现在无人机带着抗凝冻剂和农药混合喷洒,寒潮前三天就完成了千亩油菜田的防护,比人工快了十倍。”


技术迭代催生 “空中多面手”:应用场景向全领域延伸

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成熟,黄敏团队不再局限于植保领域,而是开发出 “一机多用” 的复合功能。在地形复杂的山区,无人机搭载高清摄像头完成土地测绘,配合北斗导航系统,将传统人工测绘周期从 3 天缩短至 2 小时,精度达厘米级,为全县国土调查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数据支撑。2023 年,缠溪镇利用无人机空中巡查,成功发现并铲除非法种植的毒品原植物,实现 “人防 + 技防” 的禁毒新模式,相关经验在全省推广。

在物流运输领域,载重无人机承担起山区农资和农产品的 “空中桥梁” 角色。紫薇镇的茶企通过无人机吊装,将肥料快速运送至海拔 800 米以上的茶园,单趟耗时较骡马运输缩短 70%;而在应急场景中,无人机更成为 “空中救援先锋”,2024 年汛期,黄敏团队利用无人机向受困村寨空投物资,效率较传统方式提升 3 倍。


构建 “技术 + 服务” 生态:打开低空经济新蓝海

黄敏的探索不仅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更构建起可持续的商业闭环。通过 “无人机租赁 + 作业服务” 模式,他为全县 17 个乡镇提供植保、测绘等定制化服务,年营收突破 50 万元,带动 10 余名村民成为专业飞手,人均年增收 2 万元。印江农业部门更将其经验纳入《强村富民行动方案》,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贴扶持等方式,推动无人机服务覆盖全县 80% 的行政村。

“现在我们的无人机机型涵盖植保、测绘、载重等 6 个类别,能满足不同场景需求。” 黄敏指着机库中最新的多旋翼无人机介绍,其团队正与县禁毒办、林业局合作,开发无人机森林防火监测系统,计划将监测范围扩展至全县 200 万亩林地。这一创新实践,不仅让科技红利惠及田间地头,更让低空经济成为乡村振兴的 “新引擎”。


从 “新农人” 到 “领路人”:绘制智慧农业新图景

黄敏的故事,是印江推动农业现代化的缩影。随着无人机技术的普及,全县农业机械化率提升至 55%,粮食单产较 2020 年增长 12%,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超 10 万元。正如印江县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所言:“无人机不仅是一台设备,更是连接技术、产业与市场的纽带。它让山区农业摆脱地理限制,在数字时代找到了破局之路。”

当夕阳余晖洒在印江的梯田上,黄敏的无人机群正进行着当天最后一次飞防作业。这些穿梭在云端的 “科技翅膀”,不仅播撒着丰收的希望,更承载着山区农业向智慧化、集约化转型的梦想。从植保到多元应用,从 4 台到 16 台,黄敏用五年时间书写的,不仅是个人创业的成功,更是一个民族地区拥抱低空经济、迈向乡村振兴的时代篇章。

相关标签:
推荐新闻
推荐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I86-2967-566I

上班时间

周一~周五:9:00~18:00

公司电话

I86-2967-566I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