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I86-2967-566I

全国互联 无人机综合服务平台

专业负责高效,让资料递交等繁琐流程变得 SO EASY!

行业新闻

中缅联合救灾:卫星与无人机织就 “空天应急网”,破解地震灾情评估难题

作者:星际之翼点击:6 发布时间:2025-03-31

2025 年 3 月 28 日,缅甸中部突发 7.9 级强震,截至 29 日下午已造成 1007 人死亡、2389 人受伤,曼德勒地区超 1500 栋房屋、670 座寺庙及标志性建筑阿瓦大桥等基础设施严重损毁。地震波及中国云南及泰国曼谷,云南瑞丽 2 人受伤,曼谷因建筑坍塌导致 13 人遇难。在这场跨国救灾行动中,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与无人机技术协同作战,构建起 “空天一体” 的灾情监测网络,为国际应急救援提供了科技赋能的新范式。


一、14 颗 “中国天眼” 太空驰援,快速绘制灾区全景图

地震发生后,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响应,调度高分四号、高分三号、环境减灾二号 05 星等 14 颗在轨卫星组成 “太空观测编队”。其中,高分四号卫星凭借地球同步轨道优势,实时回传灾区宏观影像,清晰呈现曼德勒平原及周边区域的整体损毁态势;高分三号卫星以 1 米分辨率成像能力,精准捕捉到阿瓦大桥的结构性裂痕、道路塌陷点等细微变化;环境减灾卫星则通过红外遥感技术,动态监测震后地质活动,识别出 3 处潜在滑坡风险区。截至 29 日下午,卫星累计成像 20 次,获取灾后有效数据 16 景,并共享 3 景历史影像用于灾前对比,为救援力量部署提供了关键决策依据。


二、无人机低空补位,填补卫星遥感 “最后一公里” 盲区

尽管卫星实现了大范围监测,但在通讯中断的山区、建筑密集的城市废墟等复杂场景中,仍需更精细的实时数据支撑。路透社 30 日发布的卫星对比图显示,在卫星划定的重点灾区内,多架无人机穿梭飞行,通过搭载的高清摄像头与热成像设备,快速生成三维建模数据,精准定位受困人员位置及次生灾害隐患。例如,在曼德勒老城区,无人机群仅用 2 小时便完成了 20 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废墟排查,识别出 17 处可能存在生命迹象的区域,较传统人工排查效率提升 10 倍以上。这种 “卫星定范围、无人机抓细节” 的协同模式,有效解决了卫星遥感 “看得见却看不清” 的痛点,为黄金 72 小时救援争取了宝贵时间。


三、技术融合重塑灾害响应体系,国际合作彰显科技担当

此次救援中,中国卫星与无人机技术的配合展现了 “空天协同” 的独特优势:卫星依托覆盖范围广、数据连续性强的特点,为决策者提供全局视角;无人机则凭借机动性高、部署灵活的实时性优势,深入灾区核心区获取精准信息。两者数据通过云端平台实时共享,经 AI 算法整合后生成动态灾情地图,同步推送至中缅救援指挥中心,实现了 “灾害评估 — 资源调度 — 行动执行” 的闭环管理。缅甸国家应急管理部门表示,这种技术协同使救援效率提升 40% 以上,尤其在交通受阻、通讯中断的 “孤岛” 区域,无人机成为唯一可靠的信息传输纽带。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行动并非中国卫星技术首次跨国驰援。2019 年伊朗洪灾、2023 年土耳其地震等国际灾害中,中国资源卫星均第一时间提供遥感数据支持,逐步构建起 “太空救援” 的国际合作网络。正如联合国减灾署官员所言:“当卫星的‘宏观视野’与无人机的‘微观洞察’相结合,人类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正实现质的飞跃。”


四、从应急响应到长效防灾:科技赋能构建韧性社会

随着全球气候灾害频发,空天技术的深度融合正从单一救灾场景向全周期灾害管理延伸。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透露,后续将与缅甸共建常态化卫星监测机制,通过历史数据对比分析地震带地质变化,为中长期防灾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无人机团队则计划在灾区部署临时机巢,实现灾后重建阶段的持续监测,确保每一处隐患都能被及时发现。

当搭载热成像设备的无人机掠过曼德勒废墟,当高分卫星的影像数据跨越国界实时共享,科技的温度在灾难中悄然传递。缅甸强震救援的实践证明,在空天技术的支撑下,地理距离不再是救灾的阻碍,数据共享正成为跨越国界的 “生命桥梁”。从 “太空之眼” 到 “低空先锋”,人类正以科技之名,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球的应急防护网,让每一次灾难应对都更精准、更高效,为构建韧性社会写下生动注脚。

相关标签:
推荐新闻
推荐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I86-2967-566I

上班时间

周一~周五:9:00~18:00

公司电话

I86-2967-566I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