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I86-2967-566I

全国互联 无人机综合服务平台

专业负责高效,让资料递交等繁琐流程变得 SO EASY!

行业新闻

长春长光博翔无人机获翼间连接结构专利 创新设计破解长航时无人机气动效率难题

作者:星际之翼点击:8 发布时间:2025-04-03

2025 年 4 月 2 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信息显示,长春长光博翔无人机有限公司成功取得 “一种无人机翼间连接结构” 专利(授权公告号:CN 222698710 U)。该专利通过颠覆性的机翼连接设计,有效提升无人机气动效率,为长航时无人机在复杂任务中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一、创新设计重构翼间连接逻辑 打造 “隐形化” 气动布局

根据专利内容,长光博翔的新型翼间连接结构将主翼与外翼的电气及机械连接部件完全集成于无人机蒙皮内部,通过 “双 PCB 电路板 + 套管连接” 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结构强度与气动性能的双重优化。具体而言:

嵌入式电气连接:主翼与外翼的 PCB 电路板垂直固定于蒙皮内表面并完全贴合,避免了传统外露线缆因空气摩擦产生的阻力损耗,同时通过插头组件实现翼间信号与电力的无缝传输,降低接触故障风险。


轻量化机械连接:主翼与外翼的连接梁采用套管径向固定,替代了传统螺栓等外置紧固件,消除了突出于蒙皮表面的结构凸起,使机翼表面保持光滑流线型,经风洞测试显示,该设计可减少 30% 的翼间气动干扰,显著提升升阻比。

维护便利性提升:模块化结构支持快速拆装,维修时无需暴露内部线路,将单次维护时间缩短 50% 以上,同时避免了传统外置连接件因震动导致的松动问题,增强了飞行可靠性。

这种 “隐形化” 设计从源头减少了空气动力学冗余,为无人机在长航时任务中节省能耗、延长续航奠定了硬件基础。


二、技术积淀赋能产业突围 军工级标准铸就研发实力

作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无人机事业部孵化的高新技术企业,长光博翔自 2021 年成立以来,始终聚焦工业无人机与特种无人机领域,构建了覆盖研发、制造、试飞的完整技术体系。此次专利的获批,是其在气动设计与结构优化领域的又一突破:

硬核资质背书:公司已通过国军标质量体系认证,研发的军用版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曾实现续航与载重能力的翻倍提升,并能在 7 级强风中稳定作业,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产学研深度融合:依托长春智能光谷产业园 8000 平米研发生产基地及专有试飞空域,长光博翔累计获得 80 余项自主知识产权,在无人机气动布局、动力系统集成等领域形成核心技术壁垒。此次专利中采用的 PCB 板贴合工艺与套管连接技术,正是其多年军工产品研发经验的民用转化成果。


三、破解长航时痛点 开启无人机应用新蓝海

当前,无人机在电力巡检、海洋测绘、应急物资运输等领域的长航时需求日益迫切,而传统翼间连接结构因阻力大、可靠性低,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长光博翔的专利技术直击痛点:

效率提升:通过气动优化,无人机在相同载荷下续航时间可延长 20%-30%,满足偏远地区超视距作业需求。例如,在东北输电线路巡检中,搭载该结构的无人机单次作业半径可覆盖 200 公里,较传统机型提升 50%。

场景拓展:结构的高可靠性使无人机能在高温、高湿等恶劣环境下稳定运行,为南极科考、热带雨林监测等极端场景提供解决方案。

成本优势:减少外置零部件与维护成本,配合公司成熟的量产能力,可将同类无人机生产成本降低 15% 以上,加速规模化应用。


四、前瞻布局低空经济 助力 “空中丝路” 建设

随着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长航时无人机作为 “空中基础设施” 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长光博翔的技术创新不仅填补了国内在翼间连接结构领域的空白,更有望成为全球无人机标准化设计的重要参考。公司表示,未来将围绕 “双飞翼 + 智能连接” 技术,开发系列化长航时无人机产品,助力构建覆盖 “监测 - 通信 - 运输” 的低空服务网络。

从军用领域的严苛考验到民用市场的多元需求,长光博翔以专利为支点,撬动了无人机气动效率的提升杠杆。当机翼连接结构的 “隐形革命” 融入长航时无人机的设计基因,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中国无人机产业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底气 —— 在低空经济的新蓝海中,这样的创新正为 “中国智造” 标注新的坐标。

相关标签:
推荐新闻
推荐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I86-2967-566I

上班时间

周一~周五:9:00~18:00

公司电话

I86-2967-566I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