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I86-2967-566I

全国互联 无人机综合服务平台

专业负责高效,让资料递交等繁琐流程变得 SO EASY!

行业知识

国内无人机违规行为处罚体系解析:企业与个人需知的法律红线

作者:星际之翼点击:11 发布时间:2025-03-18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自 2024 年 1 月 1 日实施以来,构建了覆盖生产、销售、使用全链条的监管框架。本文依据条例及典型案例,梳理企业与个人常见违规行为及对应法律后果,为从业者提供合规指引。


一、企业违规行为与处罚

1、无证生产销售无人机

法规依据:条例第五十四条及《无线电管理条例》第四十四条

违规情形:生产 / 销售未取得型号核准的无人机(微型无人机除外),未标注型号核准代码。

处罚措施:

责令改正,处 5 万 - 20 万元罚款;拒不改正的,没收设备并处 20 万 - 100 万元罚款(生产者)。

没收违法所得及设备,可处货值 10% 以下罚款;拒不改正的,处货值 10%-30% 罚款(销售者)。

案例参考:2024 年汕头某玩具厂因违规生产销售无人机,虽最终因及时整改未被处罚,但仍面临召回产品及普法教育要求。


2、未经许可开展经营性飞行

法规依据:条例第十一条

违规情形:企业使用小型及以上无人机从事商业活动(如航拍、物流),未取得运营合格证。

处罚措施:民航部门可吊销运营资质,并处停业整顿;涉及载人或危险品运输的,可能追究刑事责任。


3、未履行安全管理义务

违规情形:未建立飞行管理制度、未投保责任险、未对缺陷产品召回等。

处罚措施:责令改正,处 1 万 - 10 万元罚款;造成事故的,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二、个人违规行为与处罚

1、“黑飞” 行为

法规依据:条例第五十一条

违规情形:未经批准在管制空域飞行(如机场、军事禁区、真高 120 米以上区域),或操控航模超出指定空域。

处罚措施:

责令停止飞行,处 500 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没收无人机并处 1000 元 - 1 万元罚款。

典型案例:2024 年北京王某因在管制空域无证飞行,被没收设备并罚款 1000 元。


2、未实名登记

法规依据:条例第十条

违规情形:未通过 UOM 平台完成无人机实名注册,或未粘贴登记标志。

处罚措施:处 200 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 2000 元 - 2 万元罚款。


3、操控资质不符

法规依据:条例第十六条

违规情形:

操控小型及以上无人机未取得执照;

未成年人违规操控(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仅可操控微型无人机,且需成人现场指导)。

处罚措施:

无照驾驶:民航部门依法处罚;

未成年人违规:对监护人处 500 元 - 5000 元罚款,情节严重没收设备。


4、跨境飞行违规

法规依据:条例第五十二条

违规情形:外籍人员或境外无人机在境内实施测绘、电波测试等活动。

处罚措施:没收设备及成果,处 10 万 - 100 万元罚款,可驱逐出境。


三、特殊场景与协同监管

1、农业无人机豁免条款

最大起飞重量≤150 千克的农用无人机在适飞空域作业,无需运营合格证,但需生产者完成培训考核。

若超范围作业(如进入管制空域),仍需遵守一般规定。


2、多部门联合执法

公安机关负责飞行活动监管及治安处罚;

无线电管理机构查处设备型号违规;

民航部门主导适航认证与操控员资质管理。


四、合规建议

企业层面:提前申请民用无人机运营合格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确保产品符合型号核准要求。

个人飞手:通过 UOM 平台完成实名登记,飞行前查询适飞空域,避免 “黑飞”。

跨境活动:严格遵守测绘、无线电管理规定,避免涉外法律风险。


结语

无人机违规处罚体系体现了 “分类管理、协同治理” 的立法逻辑。企业与个人需强化法规意识,利用 UOM 平台等数字化工具提升合规能力,共同维护空域安全与行业健康发展。

相关标签:
推荐新闻
推荐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I86-2967-566I

上班时间

周一~周五:9:00~18:00

公司电话

I86-2967-566I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