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I86-2967-566I

全国互联 无人机综合服务平台

专业负责高效,让资料递交等繁琐流程变得 SO EASY!

行业知识

每一架无人机都需要登记认证吗?中国无人机登记认证制度解析

作者:星际之翼点击:12 发布时间:2025-03-08

    在中国,无人机的登记认证要求并非 “一刀切”,而是依据机型重量、使用场景及运行风险实施差异化管理。根据民航局现行规定,仅部分无人机需强制登记,其余机型则需遵守其他安全规范。以下从政策框架、分类标准及例外情形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强制登记的核心标准:重量与用途双维度

1、250 克重量红线

       根据 2017 年《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实名制登记管理规定》,最大起飞重量超过 250 克(含)的民用无人机必须进行实名登记。登记流程包括:通过 “中国民用航空局民用无人机实名登记系统” 提交机型信息、所有人身份及联系方式。打印并粘贴登记标志(含二维码与登记号)至机身显著位置。如不登记,将被视为非法飞行并面临处罚。


2、商业运营附加要求

       除重量标准外,从事农林喷洒、航拍测绘、物流配送等商业活动的无人机,需额外申请经营许可。例如,使用 25-150 公斤级无人机(4 类)开展物流业务,需同时满足适航认证、驾驶员执照及空域审批等多重条件。


二、差异化分类管理:运行风险导向的监管体系

2024 年实施的《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将无人机运行划分为三类,对应不同登记与审批要求:


1、开放类运行(低风险)

适用范围:微型(≤250 克)及轻型(≤4 公斤)无人机在非管制空域的视距内飞行。

登记要求:微型无人机无需实名登记,但需遵守飞行高度(≤50 米)与操控员年龄限制(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仅限微型)。

例外场景:在人员密集场所飞行时,需采取安全防护措施。


2、特定类运行(中风险)

适用范围:轻型无人机超视距飞行、小型无人机(4-25 公斤)视距内运行。

登记要求:驾驶员需通过理论考试并取得安全操控证明,机型需符合适航标准。

典型场景:农业植保、低空巡检等需提前报备飞行计划。


3、审定类运行(高风险)

适用范围:中大型无人机(≥25 公斤)、载人飞行器及复杂场景作业。

登记要求:需通过严格的适航认证(如型号认证、生产认证),驾驶员须持有对应等级执照(如超视距机长或教员)。

典型案例:物流无人机跨区域运输、应急救援任务等需逐案审批。


三、特殊场景与豁免情形

1、室内飞行与模型爱好者

室内飞行(如商业演出、展馆演示)不受空域管理限制,但需确保人员安全。航空模型爱好者若使用非商业用途的微型无人机,无需实名登记,但需遵守地方政府关于禁飞区的规定。


2、农用无人机的特殊政策

用于农林牧渔作业的 150 公斤以下无人机,驾驶员可通过厂商培训替代执照考试,但需取得操作证书。此类机型仍需完成实名登记并粘贴标志。


3、国际合作与跨境飞行

参与国际赛事或科研项目的无人机,需同时满足中国民航局与目的地国的双重认证要求。例如,出口至欧盟的无人机需通过 EASA 认证,而在国内运行时仍需遵守 CCAR-92 部规则。


四、违规后果与监管趋势

1、法律责任

未登记或超范围运行的无人机将被视为 “黑飞”,可能面临罚款、设备扣押等处罚。2023 年北京某公司因使用未认证无人机进行测绘,被处以 5 万元罚款并责令停业整顿。


2、技术手段强化监管

民航局正推进 “无人机综合管理平台” 建设,通过电子围栏、实时数据共享等技术监控飞行行为。深圳等地已试点 “电子执照” 系统,实现操控员资质与飞行计划的在线核验。


结语:理性认知登记制度,平衡安全与创新

      中国无人机登记认证制度并非简单的 “是否需要登记”,而是通过分级分类管理实现精准监管。250 克以下微型无人机虽无需强制登记,但仍需遵守飞行安全规范;商业运营或高风险作业则需通过多重认证。未来,随着低空经济发展,政策将进一步细化,推动行业在安全框架下释放创新活力。

相关标签:
推荐新闻
推荐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I86-2967-566I

上班时间

周一~周五:9:00~18:00

公司电话

I86-2967-566I

二维码
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