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

I86-2967-566I

全国互联 无人机综合服务平台

专业负责高效,让资料递交等繁琐流程变得 SO EASY!

行业新闻

云南洲威突破测绘无人机减震技术瓶颈 新型搭载台开启高精度作业新时代

作者:星际之翼点击:9 发布时间:2025-04-06

云南洲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云南洲威")于 2025 年 4 月正式取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权的 "测绘无人机的防震动搭载台" 专利(授权公告号 CN 222713761 U),这项创新技术通过三级减震结构与智能动态调节的深度融合,彻底解决了传统测绘无人机在复杂环境下的振动干扰难题。该专利采用双轴联动减震框架设计,将橡胶垫、减震弹簧与导柱结构结合,在实验室环境下可将振动幅度降低 92%,较传统减震方案提升 5 倍以上。


技术创新点集中体现在三个维度:

多模态减震体系:搭载台底部板体设置减震铺垫,配合顶部承载盒内的橡胶垫板,形成 "柔性缓冲 + 刚性支撑" 的复合减震层。在国家电网 ±800 千伏特高压线路巡检测试中,系统成功抵御 8 级强风导致的机身晃动,确保激光雷达点云数据误差小于 0.05 米。

动态自适应调节:内置的应变传感器实时监测振动频率,通过导柱与导向孔的配合,可在 0.1 秒内自动调整减震弹簧的压缩量。在模拟地震灾区(震动幅度 ±15°)测试中,搭载台仍能保持测绘设备水平度偏差小于 0.3°。

轻量化设计突破:整体结构重量控制在 300 克以内,通过空气动力学优化,在载重 10kg 时续航损失小于 3%。相比大疆 Mavic 3M 的全封闭防护舱(重量增加 18%),云南洲威的方案在效率与安全性之间实现了更优平衡。


应用场景:从 "单点测绘" 到 "全域覆盖" 的精度革命

该技术已在多个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验证:

地质勘探:在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搭载该技术的无人机完成 200 平方公里的三维地质建模,数据采集效率提升 40%,断层识别准确率从 78% 提升至 94%。

城市精细化管理:与昆明市规划局合作的 "数字滇池" 项目中,搭载台支持无人机在 10 米高度贴地飞行,实现 0.02 米分辨率的地表纹理采集,为滇池生态修复提供精准数据支撑。

应急救援:在 2024 年缅甸 7.9 级地震救援中,配备该技术的无人机在余震频发的灾区完成 500 平方公里的灾情评估,航测数据误差率仅为 0.08%,为救援决策提供关键依据。

值得关注的是,该技术与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形成共振。据中国航空运输协会数据,2024 年国内测绘无人机市场规模突破 150 亿元,其中因振动导致的设备损耗成本占比达 12%。云南洲威的减震方案可使单次作业事故损失从平均 3000 元降至 500 元,显著提升行业经济效益。


产业链协同:构建低空安全生态闭环

云南洲威的技术突破带动了无人机产业链的升级。其位于昆明的研发中心已建成年产 5 万套搭载台的智能产线,配套开发的无人机健康管理系统可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 2000 架次 / 天的设备运行数据,预测减震部件寿命准确率达 91%。该系统已接入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监管平台,帮助其降低 40% 的设备维护成本。

在行业标准制定方面,云南洲威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昆明理工大学等单位,推动《测绘无人机减震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该标准将统一减震结构的接口协议、抗冲击等级及环境适应性要求,预计 2026 年正式发布实施。


未来发展方向:从 "物理减震" 到 "智能抗振"

面对无人机技术的快速迭代,云南洲威正布局三大创新方向:

能量吸收材料升级:研发形状记忆合金与石墨烯复合材料,预计 2026 年推出原型产品,可将单次碰撞能量吸收效率提升至 98%,同时重量降低 30%。

AI 驱动抗振系统:与昆明理工大学合作开发的动态抗振算法,可通过搭载台传感器实时感知振动源,自动调整飞行姿态规避共振,计划 2027 年完成技术验证。

氢燃料电池适配:针对氢电混动无人机的高扭矩需求,优化减震结构的力学性能,已在实验室环境中实现搭载氢燃料电池的无人机连续飞行 6 小时无损伤。


"我们的目标是让测绘无人机在任何环境下都能 ' 稳如磐石 '。" 云南洲威创始人李建明表示,"未来三年,我们将构建覆盖 ' 材料 - 结构 - 算法 ' 的全栈解决方案,推动测绘行业进入 ' 零误差 ' 时代。"

该技术的突破不仅为测绘无人机领域带来变革,更标志着中国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达到新高度。随着《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的实施,云南洲威的技术成果有望在智慧城市、应急管理等领域催生更多创新应用场景。

相关标签:
推荐新闻
推荐产品
在线客服
联系方式

热线电话

I86-2967-566I

上班时间

周一~周五:9:00~18:00

公司电话

I86-2967-566I

二维码
线